业务范围

你的位置:杏鑫注册 > 业务范围 >

内家拳斧

发布日期:2024-07-22 04:00    点击次数:87

天下武功

图片

图片

功武夫 武术即功夫·时间加汗水

图片

图片

以武学打开世界·智者不匹夫 武者无懦夫 

内家拳斧是内家拳法的一个分支,虽然拳法和斧法的数量、形状和名称都不同(拳法多,斧法少。拳、斧的形状和名称都不一样),但它们的实质是一样的。虽然在明清时期使用斧法的人已经很少了。现在所传承的内家斧法,是继承了清朝乾隆嘉庆时期黄岩人、福建水师提督罗凤山的事业,此人在运用斧法上最为精妙。罗凤山将斧法传给了周士法,周士法又传给了他的儿子,他儿子再传给了陈桂芬等人,至今仍在传承。内家拳起源于宋朝,拳法与器械使用相辅相成,这也是内家拳与其他古老拳法的共同之处。

《学萁初稿》一书中,王征南先生写道:“因为我同时兼习了枪、刀、剑、钺等多种兵器的技法。”首先,内家拳斧的“操式”(即临场使用的方法)。结合“直曲二兵”的技巧有:燕抬腮、摆时逼门、分心十字、仙人照掌、长拳滚斫、舜子投井、弯弓大步、连枝箭、乱抽麻、弃物投先等,左右组合可以形成多种姿势,这些招式的名称和用途都与拳法相似。内家拳斧的步法大多采用冲步、曲步、敛步、坐马步、连枝步、分身步、逼步等,其中以连枝步、冲步、逼步为主。拳斧的技巧运用需要上下兼顾,无论偏向左侧还是右侧,都要直线前进攻击,身体和步伐要协调一致。其次,身体要随着步伐的转折而左右移动,分开攻势。无论目标高低,都要按照规定的方法用斧劈砍以发挥其功效。再次,进攻时要猛烈,撤退时要迅速,可以借鉴棍法,两头用力,以弥补斧法的不足,同时有回旋再次攻击的技巧。此外,还有与大型兵器相撞时使用的硬砍方法。因为斧头坚硬且重量集中在前部,所以在某些方面优于刀枪之法,“不一定非要等对方露出破绽才进攻,也可以主动寻找破绽进攻”。可以砍断枪杆、折断刀刃、砍破盔甲,攻势强大而有力,力气大的人运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。最后,拳斧的全长折合现在约为六尺,在古代被列为“短兵器”,但由于把手部分可以灵活转动,“前端可以收缩持握”,加上两尺长的手臂,总长度约为八尺,与枪等相比,又可被视为“长兵器”。“兵器虽短但使用时可变长”的特点与其他大型兵器的握法不同,这正是它的优势所在。然而,如果运用斧法不当也会有两种问题:一是最怕斧头部分折断。折断有两种情况:一种是在劈砍敌人时被对方格挡而折断;另一种是因为用力过猛而自己折断。内家拳斧的劈砍方法是在劈砍时,前面的手顺势向前劈砍,然后回收到后手持斧的位置前,就像村里砍柴的人劈柴一样,斧柄部分不用力,只是利用斧头的势力进行劈砍,这样就可以避免自己折断的问题。如果遇到对方格挡,就仍然顺势向前劈砍利用“曲兵之妙”将斧头下拖并钩住对方,然后直接推抹对方的颈部进行击杀。这两种方法都融合在一个动作中,对方很少能应付得来,即使能应付,也会因为接下来的连续攻势而难以招架,“在第二次攻击时”必然会被击中。另一个问题是挥杀的方法,最容易,也最忌讳过头。内家拳斧的挥杀方法轨迹如同柳叶(斧头运行的轨迹),完全依靠顺势来掩盖其短板。“如果能够在势头用尽时,及时回收,那么,斧法的运用就会源源不断,虚实变化自在其中。如果能够在势头用尽时及时回收,那么攻击的点和面就会自然分开点和面,清晰明了,可以不费太多力气,就能取胜”。内家拳斧的战术原则是“攻击对方的内部而不攻击外部,破解远距离的攻击而不去破解近距离的攻击”。“如果能攻入对方的内部,那么外部的威胁自然就会消除;如果能破解对方的远距离攻击,那么近距离的威胁自然就会失败”。拳斧对付枪法,大多采用招斫、扑提、双划、中拉、钓鱼、劈山等技巧,这些技巧都包含在上述的各个姿势中。而且,出斧的时候“一定要封锁住对方的攻击路线,使他无法出枪,然后斧头就能击中他”。拳斧对付斧法或刀法,除了使用上述各种技巧外,还有对斫、滚斫、滚抹、直摧、曲钩、抹衫、直符杀、扬鞭等技巧,因为兵器的运用必须要能对付刀、枪,也要能对付自己使用的兵器,才能称得上是“会”,否则在临场前只偏向于某一种技巧,到使用时必然会有回不出手的时候。内家拳斧的操作方式,千言万语都离不开“直摧曲钩”这四个字,虽然只有四个字,但却有很深的含义。内家拳斧是一种多兵器使用的技巧,斧法也是拳法的一部分。拳斧有“拳理正确,坚守真实,多用功”的技巧要求,因为其在实战中运用斧头的技巧不走花哨的套路,一进一出,都遵循“一”的原理。平时练习斧法,只求熟练,熟练了就能自如运用,实际应用时就可以不加思索,直接举起斧头劈砍。拳斧在拳法熟练之后,稍加指导,就能变成斧法技巧,再过一段时间,就又能掌握一门技艺,成功也来得早。斧法在世间流传的已经很少,内家拳斧就更少了,“会内家拳法的人不一定能运用斧法”,所以斧法更加珍贵。而内家拳法,除了极少数传承的“技艺详解”之外,公开传授的就是“王征南先生传”,传授的内容都是真实的,但是过于简略,由于过于简略而且真正的艺人不多见,或者见到了也不能一时认出他们的真面目,近百年来引起了不少误会,这种误会是必然的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Powered by 杏鑫注册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